• 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버전
  • 用户中心

南海I号:中国水下考古打开的海丝之门

2023-07-21  阅览次数:6441     收藏

640.jpg


《不辞长作岭南人——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第二季)隆重开播,这组系列将深入展示岭南地区的考古成果以及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历经千万年、由多民族多区域文化融合而成的丰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让更多人能够充分领略岭南文化的至美风采,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第五期广播节目《南海I号:中国水下考古打开的海丝之门》于7月22日播出。


640(1).jpg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840年前,“海淘”中国“潮货”的各国商人,“下单”之后大概不会想到这18万件精美的宋瓷、漆器、金器、铜器会有如此曲折离奇的经历——在暗无天日的海泥里沉寂数百年,又搭乘这艘古船重焕新生展现在世人面前。


这条沉没于广东阳江海域的南宋商船被我国整体打捞、原址保存并对外展示,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奇观”。2023年,随着水下考古工作收官,许多尘封在海底的秘密被逐一破解。


《不辞长作岭南人——寻找广东的文化印记》之《南海I号:中国水下考古打开的海丝之门》为您解密。


640(4).jpg


跨海贸易

全球顶尖“装备制造”


宋元时期,中国海船蜚声世界,无论是马可波罗还是伊本白图泰,都在他们的游记中对中国造的帆船赞誉有加。在中国远洋船舶中尤以福船、广船、沙船最为著名。南海I号就是一条大型福船,长30米,宽8米,型深4米。“福船”是福建沿海地区所制造的木帆船的统称,尖底的设计使它适宜远洋航行。当时的人们就已经开始使用指南针做导航,熟练掌握了季风规律,并充分利用洋流、潮汐越海远航,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都全球领先。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告诉我们:“像这么大体量,能装载这么多的器物,而且这些器物来自全国好几个省市,这种造船技术已经是相当的高超,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上,都是造船业的一个高峰了。”


640(5).jpg

▲2002年打捞的瓷器准备出水


“南海I号”不但船体巨大,可载数百人和一年用的食物,还能在船上养猪、酿酒。古沉船上的酱釉大罐,和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宋代地层、以及佛山南海奇石窑出土的同类陶罐高度一致。


640(6).jpg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 肖达顺


谈这些大罐,肖达顺特别兴奋:“这种罐子跟这种酒,和我们贸易港口有非常多的关联,说明我们‘南海I号’在广州肯定停靠过,而且接受过广州这些管理机构的宴请,或者在广州做过一个补给。”


640(7).jpg


640(8).jpg

▲古沉船上的酱釉大罐


“南海I号”的研究成果坐实了宋朝时期广州海外贸易中心城市的地位。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之一,通过海上运输将中国文明和世界文明相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口岸。海上丝绸之路从汉武帝时期初步形成,到唐代空前繁荣,形成途经90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程89天的“广州通海夷道”,再到两宋、元代和明清时期的航线拓展,至鸦片战争爆发前,广州实现了与世界的海上运输大循环。



征服海洋

不同时代的勇气与担当


即便是以当时最先进的航海技术武装起来的海商们,在大洋之上,风云莫测、暗礁险滩,没有天气预报,没有卫星导航,陆续被发现的古沉船以凝固于某一时空的方式,展示古人征服大海的勇敢。


更加值得书写的是在黑暗的海底探索、为子孙后代留下文化遗产的中国水下考古人。在西方商业打捞公司纷纷下水大肆“寻宝”、“拍卖”攫取私人财富之际,他们把国家利益、文物保护放在首位,在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的带领下成立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发现“南海I号”的1987年,成为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历史起点。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副院长崔勇见证了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飞速成长。他作为中国第一批水下考古培训班的学员,考到潜水证的时候还是个24、5的毛头小伙子, 30多年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经历,就是在多次下潜探寻中,第一个亲手触摸到“南海I号”的喜悦。


640(9).jpg

▲崔勇和打捞局总工刘胜根共同见证“南海Ⅰ号”出水


说起南海I号的发现经过,崔勇至今仍抑制不住那种自豪与兴奋:“我们做了一个月的工作计划,一直在找这个船,所有的都想象到了,可能找不到,但是钱快花完的时候,最后那两天突然摸到这个船了。那个时候觉得这一个月的功夫没白花,当时还不敢肯定,我说这条就是南海I号,他们说不可能,我就坚持说是,然后说赌一顿饭。”


这一顿饭的“胜利”来自于不同时期多次下潜的摸索与历练,虽然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水下考古曾走在前面,但对中国来说,“浊水考古”在世界范围并无经验可循。 


640(10).jpg

▲“南海I号”沉箱达到水晶宫水域


作为中国水下考古最早的探索者之一,崔勇感慨万千:“绝大部分是零能见度,什么都看不见,完全靠摸,有时候会绑一些绳子,顺着绳子打个结,然后会上来量绳子的尺寸,就知道船大致的尺寸,就是结绳记事的感觉。没有‘南海I号’,我们的水下考古的事业发展,包括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很难有一个突破性的。”


640(11).jpg

▲进入水晶宫后的沉箱


640(12).jpg

▲2015年沉船后方清理工作


640(13).jpg

▲左舷外侧海泥堆积分层分段清理


从一穷二白到奋起直追,中国水下考古已突破技术壁垒、进入深海全面开花。“从2018年开始,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深海所的成立,蛟龙号、彩虹勇士号、奋进号,这几个深潜器的研发和制造,我们也涉足了深海,也就是说我们最后的短板也突破了,深海考古1500米的水深,我们都发现了沉船,所以现在来说,中国的水下考古几乎是全面开花,而且是全面领先的。”



文化传承

引领高质量发展


宋元时期的瓷器与造船、航海技术一样,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青瓷釉色之美达到了顶峰,“南海I号”出水的各种器形的碗、盘、盆、碟、盏、壶、罐、瓶等种类繁多,有些瓷器的造型带有阿拉伯风格。船上18万件出水文物,除了瓷器、金器、漆器、还有钱币、银锭、铁锅等。用广东省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肖达顺的话来说就是,“我们大半个中国的贸易流动都集中体现在‘南海I号’。”


640(14).jpg

▲龙泉窑青瓷


640(15).jpg

▲龙泉窑的碗


640(16).jpg

▲龙泉青釉菊瓣碟


640(17).jpg

▲德化白釉军持


640(18).jpg

▲金项链(项饰)


640(19).jpg

▲“韩四郎”金叶子(一种货币)


640(20).jpg

▲金镯(戴于腕上)


640(21).jpg

▲金戒指


640(22).jpg


▲漆  器


沉船保留的是古代社会的一瞬间。信息含量如此丰富、文物数量创造“之最”的“南海I号”,被创造性的用沉箱整体打捞上岸之后,如何保护?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是“南海I号”原址保护的方案设计者。她为古船在岸边安了一个“新家”——“水晶宫”。

640(23).jpg

▲2004年海丝馆奠基当天曹劲和崔勇合照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曹劲告诉我们:“到目前为止,‘南海I号’从整体打捞到进入到水晶宫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进行发掘保护和研究,这种方式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通过整体打包方式,有很多采取传统水下考古作业,可能会被忽视的信息或者采集不到的信息,我们现在都可以得到。‘南海I号’是一个世界品牌,在很多地方填补了相关的空白。”


在“南海I号”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文化品牌效应带动下,海陵岛的旅游和当地的经济建设都飞速的发展起来。这也让曹劲特别自豪:


 “我们刚刚开始筹建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时候,十里银滩基本上就是荒无人烟,附近就是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整个沙滩上全都是野生的木麻黄,但是我们今天去海陵岛的时候,你会发现周边有高档的酒店,有成片的住宅区,那么海陵岛原来它是一个季节性岛屿,但是它现在基本上已经不再分旺季和淡季了。”


640(24).jpg


640(25).jpg

海陵岛


如同打开一扇通达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大门,“南海I号”在浩瀚无垠的历史长河里用生动的细节和海量的物证还原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历史文脉在传承中赋能经济与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向海图强。


640(26).jpg

640(27).jpg

640(4).jpg


640.jpg


2023年6月24日-11月11日 

广东广播电视台广东新闻广播、珠江经济广播、交通之声、音乐之声、城市之声、南方生活广播、珠江之声、文体广播,逢周六播出。

2023年6月23日-11月10日

粤听APP、触电新闻APP,及相关新媒体平台,逢周五更新。


出品丨广东广播电视台

总策划 总监制丨周炜

总编审丨张蔚妍 李燕梅 吕囡囡 王小敏 高娜

总统筹丨徐婉玲 王舒涓

运营统筹丨唐琳 陆敏仪

融媒统筹丨黄慧 吴俏

音频版头包装丨谢倍伟

视频版头包装丨声创融媒工作室

版头文案丨吕琳 谢倍伟


本期节目:

监制丨黎辉

采写丨唐琳 

编辑丨李燕梅 陈炯 

播音丨木子 周咏

音频制作合成丨谢倍伟

视频拍摄制作丨庄意 马奇

图片及视频素材提供丨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指导单位丨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广东省教育厅


敬请关注触电新闻APP、粤听APP、荔枝网的《不辞长作岭南人》专区,关注“广东广播电视”触电号、“广东广播电视”人民号以及广东新闻广播、珠江经济广播、交通之声、音乐之声、城市之声、南方生活广播、文体广播、珠江之声在各新媒体平台的相关帐号的内容推送。


本文撰稿丨唐琳

新媒体编辑丨陈炯


节目特别鸣谢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01 开放时间

9:00 - 17:30

17:00停止售票、农历除夕日闭馆,其它时间正常开馆


02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662-3681288

购票电话:0662-3681111   

传真:0662-3689999

讲解服务:0662-3681663

监督投诉电话:0662-3681288

(服务时间  9:00-17:00)


03 交通路线

【高铁】

阳江高铁站——保利银滩区域南海一号站

【海陵岛内公交】

31路高铁专线

海洋奇幻馆——红树林湿地公园专线

马尾岛——东岛专线


640(28).jpg


扫码3D云游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阳江海陵岛景点

十里银滩

十里银滩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风光毓秀,粗犷壮阔,与石角滩接合成螺线型,三面环山,总长9.7公里,海岸线长达16.5公里,空气清新,沙质洁净均匀,水质清澈透明。设有帆船、游艇、水上垂钓等水上项目以及沙滩排球、足球等体育活动项目,是休闲度假好去处。


大角湾

大角湾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闸坡镇东南端。是中国AAAA级著名的旅游景点。面积14.7万平方米,大角湾滩长2.45公里,宽50-60米,螺线形湾似巨大的牛角,故名“大角湾”。大大角湾海水湛蓝,沙质洁净,背倚青山翠岭,以阳光、沙滩、海浪、海鲜驰名于世,是海陵岛知名度最高的景点。


马尾岛

马尾岛位于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闸坡镇西南端,与闸坡镇山岭相连,海岸线曲折多湾,三面环海,实为半岛,属自然滨海沙滩景区。总面积1.3平方公里,海滩长约1.25公里,水深适度、海底平缓、沙质优良,有“海水大浴缸”之称。除了观瞻北帝庙、灵曰灵庙和灯塔外,还有碉堡、战壕、古炮台等军事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