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
    English 한국어 버전
  • 用户中心

文博小课堂 | “南海I号”整体打捞记(4)整体打捞思路是如何产生的?

2023-09-15  阅览次数:4043     收藏

上期说到整体打捞相比原址水下考古发掘具有诸多的优势,关于整体打捞这个创造性想法是如何产生的,在众多当年亲历者、专家学者的讲述中可寻踪迹。基于众多历史细节的披露,本期带领大家一探“南海Ⅰ号”整体打捞思路产生的幕后精彩故事。


自从“南海Ⅰ号”发现以来,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如何发掘和保护这艘沉船高度重视。同时,如何发掘和保护这艘沉船也成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研究人员和中国水下考古队员之间时常提及的话题,言谈之中不乏天马行空的异想天开、富有创新性的真知灼见。可以说,整体打捞这一奇思妙想最初正是由以崔勇、李岩为代表的考古人员基于自身长期工作经验、生活阅历孕育提出的。


640(1).jpg

水下考古


640(2).jpg

田野考古


当然,整体打捞完整思路的形成,还离不开时任广州救捞局刘胜根副总工程师、吴建成副总工程师工程技术和装备方面的加持。


在崔勇、李岩与时任广州救捞局副总工程师刘胜根先生、副总工程师吴建成先生沟通以后,整体打捞这样的奇思妙想又有了更生动形象的类比,如同“想从海底下取一篮子鸡蛋上来,而且还不能破碎,然后再囫囵个地送到搭建的鸡窝”,而且相关技术节点难度都有应对之策。


关于沉箱如何准确扣住船体的水下定位问题,当时已有专门的水下GPS定位系统解决,而且余地可以预留更大些;


关于沉箱兜底问题,海底高压水枪穿孔攻泥就可解决;


关于沉箱吊运问题,当时在建的亚洲第一大水上起重船华天龙号就可完成;


关于船体运输上岸问题,开挖临时航道,用卷扬机就可把沉箱推进水池;


这样整体打捞思路就有了海洋工程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可靠保障和坚实基础,离落地实施又近了一步。


640(3).jpg

华天龙号


在此基础上,这一整体打捞的想法被汇报到时任广东省文化厅领导那里,整体打捞的做法进一步拓展,形成了较为完备、完整的永久性保护、发掘研究和展示构想:建设以“水晶宫”为核心的专门性博物馆,水晶宫即为建造一个大型的水池,将“南海Ⅰ号”整体放置其中;模拟其沉没环境,永久保护船体和其他文物;利用这个水池进行实验室式的水下考古发掘,同时展出,即整体打捞、“一馆两中心”的基本思路。


所以说“南海Ⅰ号”整体打捞基本思路的出台,得益于国家文物局、省委省政府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水下考古人敢想敢拼敢干,敢为人先,诚如胡适所言做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得益于各学科领域多位专家学者和主管领导历经无数次头脑风暴、跨界创新、思想碰撞、沟通交流、协同合作,得益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积累带来的人文社科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