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Banner

中国水下考古

2018/1/29 14:57:47 阅览次数:21004 收藏

发展历程

  1985年,英国人米歇尔·哈彻偷偷在南中国海一条沉船遗址中打捞了大批清朝康熙年间的青花瓷器、金锭等珍贵文物,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拍卖了约2000万美元。此事引起中国政府及文物部门的关注。

    1987年,由国家文物局牵头,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设立了至今仍然是我国唯一的水下考古专业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所。

    从1987年到2004年,经过多年培训,我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2003年在广东阳江建立了培训基地。

  在人员方面,由国家文物局已经委托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举办了五期培训班,培养了八十余位水下考古队员。其中一些队员因为走上领导岗位,或因身体原因已经退出工作一线,目前仍活跃在水下考古领域的队员仍有五十余位。这五期培训班的具体情况如下:

  序列培训时间培训人数培训地点

  第一期1989年至1990年11人山东青岛

  第二期1998年至1999年21人浙江宁波福建定海

  第三期2005年19人广东阳江福建平潭

  第四期2007年13人广东阳江山东青岛

  第四期2009年20人广东阳江福建平潭

  这些队员来自全国沿海各省市的文物系统,平时在各自岗位工作,有水下考古工作时集合到一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统一组织。


环中国海水下考古工作

宋元海战水下考古

  1991年和1992年,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新会县曾先后3次进行水下调查,确定了几个史书所载的宋元海战沉船点。第3次调查时,潜水取出一块船板,经测定,正和宋元海战年代基本相符。这为今后的发掘打下基础。

绥中水下考古

  在辽宁绥中,水下考古队发现一艘700多年前满载元代瓷器和铁器的商船。经鉴定,这批文物属元朝时期河北省磁县的磁州窑系的产品。这批水下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元朝时期磁州窑瓷器生产销售、北方船舶制造史、河北、辽宁一带与朝鲜、日本的海上贸易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辽宁绥中元代水下沉船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抚仙湖水下考古

    云南省澄江县抚仙湖水下考古正加紧准备,这是我国首次对湖泊水下古建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距昆明市56公里的抚仙湖是我国最深的高原淡水湖泊,湖水最深157米,形成于340万年前,面积211平方公里。位于抚仙湖东北水域的水下古建筑遗址,面积约2.4平方公里,最初发现于1992年。本次考古将采用水下机器人、深潜器等先进设备对这一罕见的水下古建筑遗址进行考察。

南海号水下考古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发现一艘商船,从中打捞出包括金银器、锡器和陶瓷器等200多件珍贵文物。有关专家判断该船可能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界与世界的关注。因此,国家文物局把此船命名为“南海I号”。

    1989年,国家博物馆组织水下考古队,与日本水中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南海I号”古沉船进行考古调查,初步探摸具体位置和沉船位置;

    2001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业水下考古队员对古沉船遗址进行了搜寻定位工作,弄清了沉船的精切位置,确认其为现今世界上发现年代较早,船体较大,保存较完整的宋代商贸船。

    2002年3月至5月,水下考古人员在“南海I号”船舱内约4平方米范围内,打捞出大量精美文物,仅陶瓷器就有6000多件,其中完好无损的有4000件,分属于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宋代几大著名窑系。同年,为有效解决“南海I号”沉船出水后的文物收藏和保护问题,考古专家根据“原地保护、就地展示”的原则,创造性地提出了整体打捞的水下考古方案,创世界水下考古史先例。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I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2-2006年四年间,广东省文化厅、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交通部广州打捞局等单位,先后对整体打捞方案进行6次修改,并举行4次专家论证会。      2006年6月15日至17日,国家文物局组织22位国内权威专家对《“南海I号”整体打捞及保护方案》进行最后论证,并一致通过该方案。

    2007年1月,广东省专门成立“南海I号”整体打捞指挥部,副省长雷于蓝任总指挥,由交通部广州打捞局担负沉船打捞重任,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亚洲最大打捞起重船——“华天龙”号具体执行整体打捞工程,由此打捞工程拉开序幕。

    2007年12月21日,“南海I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时,现场举行“南海I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南海I号”成功入住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至此,历时近一年的整体打捞工程圆满结束。

    2009年8月18日至9月26日,考古人员对“南海I号”进行了第一阶段试掘工作,出水了200多件来自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及浙江龙泉等地民窑瓷器,以后还将陆续进行试掘,尽快将沉船展现于世人面前。


学术成果

   1991年和1992年,水下考古队在广东省新会县曾先后3次进行水下调查,确定了几个史书所载的宋元海战沉船点。第3次调查时,潜水取出一块船板,经测定,正和宋元海战年代基本相符。这为今后的发掘打下基础。
    在辽宁绥中,水下考古队发现一艘700多年前满载元代瓷器和铁器的商船。经鉴定,这批文物属元朝时期河北省磁县的磁州窑系的产品。这批水下文物的发现,为研究元朝时期磁州窑瓷器生产销售、北方船舶制造史、河北、辽宁一带与朝鲜、日本的海上贸易史,提供了重要依据。辽宁绥中元代水下沉船遗址被评为1993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002年西沙水下调查,是我国首次在远海进行的水下考古发掘。考古队在海上作业39天,共发现五代、宋、元、明、清各个年代的水下文物遗存13处,发掘获得出水文物1500余件。

    2001年到2004年,对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进行了勘查试掘工作,已经出土了数千件文物。目前,“南海I号”沉船的发掘与保护方案正在制订之中。
    2005年“碗礁一号”考古的发现,使得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明晰。

    著作

   《海洋考古学》

   《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中国水下考古报告系列一)》

   《西沙水下考古1998-1999/中国水下考古报告系列(二)》

   《“南海Ⅰ号“整体打捞与水下文物保护》

   《“华光礁Ⅰ号”沉船的试掘》、

   《“1998-1999年水下考古调查”》

   《“南海I号”沉浮记》


 【信息版权所有】南海一号-南海I号官方网站 -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