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9 阅览次数:14359 责任编辑:林唐欧 收藏
阳江一地,襟带山海,又为两广连接之地,自古为岭南、海北之陆、海交通要地,海贸兴盛。阳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石器时代。1960年在阳春陂面镇鹿村岗独石山洞穴发现的独石仔遗址,是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古人类洞穴遗址。[1]
清代至民国时期的阳江方志中,曾记录了一些关于窑场、窑址文化层堆积等,如石湾窑、瓦窑头窑址、扫杆岭窑址等。[2]田野调查是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在调查阳江古窑址时以广东省“三普”资料为线索,发现了一些新资料,使我们认识对阳江地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虽然阳江是一个传统的海洋型社会,它的文化诸方面都打上了海洋文化烙印,但在田野调查中对于古窑址的认知对我们来说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也增加了对古阳江瓷器制造业的了解,从遍布江城、阳东、阳春等地的窑场情况来看,陶瓷器的生产在古代阳江也有过曾经的辉煌。
宋代是陶瓷繁盛时代。以广东而论,宋代窑址已为考古发现的有阳江马槽石湾、东莞石湾、南海石湾、广州西村、西黄帝岗、潮州的百窑村等数百处,广东的这些窑场,总称为“广窑”[3]。广窑是宋代广东地区瓷窑的总称。具体以广东肇庆阳江为代表。宋室南渡后所建。胎质粗而色褐。器多天蓝色,惟不甚匀,釉厚处或作靛蓝色,釉薄处或作灰蓝色,无釉处所现之色如黄酱色。阳江石湾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纯净细密,颜色分白色和灰白色,上白釉、青釉、青白釉(影青釉)和蓝釉,以造型朴厚端庄又不失典雅精巧,品种繁多著称。阳江地区目前经过文物普查工作和调查发现窑址主要集中在唐代(阳春)、宋代鼎盛时期(阳春、阳江)、明清(阳春)几个时期[4],除石湾窑有少量材料发表以外,大都为文物普查资料。
南宋时南恩州内已形成众多瓷窑,除著名的阳江石湾窑外,今阳东县的大八镇,阳春岗美镇的陵环岭、瓦窑岭一带还有瓷窑二十余座。这些窑址大都分布在阳江城的北郊即漠阳江下游河畔附近,因为这一带拥有丰富的瓷土,同时窑址靠近漠阳江主航道和石觉头、北津等港口,方便海运外销。南宋中期以后,阳江瓷得到快速发展,产品通过南海丝路大量外销。据历史记载,隆兴年间(1163-1164年),阳江瓷每年出口交纳给市舶司的税收达2万贯以上,当时阳江陶瓷的庞大生产规模由此可见一斑。目前阳江(包括阳春地区)普查发现宋代窑址有那洋村窑址、瓦窑头窑址、缸瓮埇窑址、蛤山窑址等,明清窑址有扫杆岭窑址、大坑坳窑址、碗窑岭窑址、牛尾坑窑址、那漠窑址、黄牛头窑址等。
[1] 邱立诚等《广东阳春独石仔新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考古》1982年第5期;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文物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111页。
[2] 参见前揭《(康熙)阳江县志》第一卷《庙宇》,28-29页。
[3] 申家仁《略论宋元时期石湾陶瓷艺术的发展》,《佛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4] 曾广亿《广东瓷窑遗址考古概要》,《江西文物》,1991年第4期。
1石湾窑址
阳江石湾窑位于城北街道办事处南排社区石湾村东北面1公里处。窑址位于瓦窑岗山上,岗高约25米,窑址分布面积现有约5000平方米。建国后,省博物馆考古人员对窑址调查时,在瓦窑岗西南面100×200米范围内采集了70多件宋代的残片,以刻花、划花、印花等碗碟为主,也有为数不多的罐、盆、壶等残片遗物。目前,学术界有重要的观点认为:阳江石湾窑与佛山石湾窑之间是有很强的联系。宋代李景诏所著的《石湾陶业考》一书记载:“宋来阳江工匠曾迁东莞开窑,厥后再迁佛山石湾,少数石湾陶工尚有遄返阳江省墓者。”清代许之衡在《钦流斋说瓷》中写道:“‘广窑’,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广窑’在粤,名曰‘石湾’,盖南海县佛山镇之一村名也,自明时已迁于此;宋阳江古窑,今日早已消灭矣”。上述记载描述了阳江石湾窑的变迁,学术界至今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今的佛山石湾窑也由阳江石湾窑的迁入而更加兴盛。
至今故宫仍常年展出有阳江石湾窑当时出土的三件瓷器,这对地方性窑口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是对阳江石湾窑当时制瓷技术的肯定。
现窑址所在瓦窑岗已成为果园,暂没发现窑口、窑砖及陶瓷片。
从上到下依次尾:广窑楸叶式洗、石湾窑仿钧釉三足炉、石湾窑仿钧釉菱式三足炉花盆托
2那漠窑址
位于阳春市岗美镇那漠村委会枧湾村圆眼岭西面山坡,在漠阳江西侧支流潭水与漠阳江之间。
窑址的位置及其概貌尚可辨认,山坡处可见有龙窑的遗迹,呈东西走向,现存有窑壁。山脚处地表明显可见有大量的瓷器碎片、少量陶片和烧制工具。器物多为碗、碟等生活用品,胎质坚硬,火候高,内外施豆青釉,开冰裂纹,底露胎无釉。根据器物的釉色及工艺来分析,此地应是一处明代陶瓷窑址,为研究阳春地区陶瓷发展史又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散落的瓷片
窑壁局部
那漠窑址采集标本如下
采集到3件,均残存碗底。标本2016YCGMNM:采2,器体厚重。灰胎,胎质较细腻。豆青釉,釉层开冰裂纹,外腹部与足部交接处、足底处集釉较厚,呈蓝色,碗内底素面无釉。敞口,弧腹,内底有成圈的旋纹,中心有一凸点。高圈足微外撇。残高4.6、圈足径7.6厘米(图)。
采集到9件,均有所残缺。灰胎,胎质较细腻。青釉,釉层开冰裂纹,外腹部与足部交接处、足底处集釉较厚,碗内底素面无釉。敞口,弧腹,内底中心有一凸点。圈足微外撇。标本2016YCGMNM:采4,口腹部残缺。通高6.2、口径17.2、壁厚0.4-0.5、圈足径9、圈足壁厚0.8、足高0.5厘米(图)。标本2016YCGMNM:采6,残存碗底。通高4.9、口径17、壁厚0.4-0.6、圈足径7.8、圈足壁厚0.5-1、足高0.5厘米(图)。
① 青釉小碗(2016YCGMNM:采4)
② 青釉小碗(2016YCGMNM:采6)
采集到14件,均残。标本2016YCGMNM:采15与2016YCGMNM:采16,烧结在一起,且前一件仅存口沿。残。灰胎,胎质较细腻。青釉,釉层开冰裂纹,内外施釉,但内外底露胎无釉。口沿外折,浅弧腹,内底中心微凸,外底中心内凹,矮圈足,内底面高于腹足交接处,且足壁越往下越薄。通高3.8、口径16.8、圈足径8.2厘米(图)。
青釉盘(2016YCGMNM:采15、采16)
采集到2件,均残。标本2016YCGMNM:采27与2016YCGMNM:采28,烧结在一起。残。灰胎,胎质较细腻。青釉,釉层开冰裂纹,内外施釉,但内外底露胎无釉。敞口,口沿微外撇,浅弧腹,内底中心有一凸点,外底因刮削而成的凸点又被刮削掉呈内凹状,矮圈足,且足壁越往下越薄。通高3.8、口径13、圈足径6.8厘米(图)。
青釉碟(2016YCGMNM:采27、采28)
青釉盏
采集到4件,均残。灰胎,胎质较细腻。青釉,釉层开冰裂纹,内外施釉,但内外底露胎无釉。2016YCGMNM:采29,口残。敞口,口沿微外撇,浅弧腹,内底中心有一凸点,外底刮削成内凹状,矮圈足。通高3、圈足径5.5厘米(图)。标本2016YCGMNM:采30,残。内底呈铁褐色。器表附有烧渣。敞口,弧腹,内底中心有一台面,矮圈足。高3.3、口径9.6、圈足径4.6厘米(图)。标本2016YCGMNM:采31,残。灰胎,胎质较细腻。素面无釉。敞口,弧腹,内底中心有一凸点,矮圈足。高2.8、口径9.3、圈足径4.9厘米(图)。2016YCGMNM:采32,残。器形较小。灰胎,胎质较细腻。青釉,釉层开冰裂纹,器内外施釉,但外底露胎无釉。外腹部与足部交接处集釉较厚。器表附有烧渣。敞口,深弧腹,内底中心有一台面,矮圈足。高4.4、口径7.6、圈足径4.1厘米(图)。
青釉盏(2016YCGMNM:采29)
青釉盏(2016YCGMNM:采30)
青釉盏(2016YCGMNM:采31)
青釉盏(2016YCGMNM:采32)
采集到4件,均残。标本2016YCGMNM:采33,仅存底座,器形较小。灰胎,胎质较细腻。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圈足底露胎无釉。外底内凹。外壁饰有刻划纹。残高6.5、圈足径5.5厘米(图)。标本2016YCGMNM:采34,器体厚重。灰胎,胎质较细腻。青釉,釉层开冰裂纹,圈足底露胎无釉。外底平,刻划一字“皿丨”。残高7.3、圈足径6.6厘米(图)。。
青釉豆灯(2016YCGMNM:采33)
青釉豆灯(2016YCGMNM:采34)
采集到1件。2016YCGMNM:采37,残。灰白胎,无釉。圆形。两面均内凹。直径10.3、厚1.8厘米(图)。
采集到8件。标本2016YCGMNM:采38,原应是M型,仅残半边。器形较大。黄褐胎,器表呈灰褐色。高5.5厘米(图)。2016YCGMNM:采40,原应是M型,仅残半边。器形较小。黄褐胎,器表呈灰褐色,夹砂,有烧熘痕迹。高7.8厘米(图)。2016YCGMNM:采44,残,疑似匣钵盖。黄褐色胎。内外底部较平(图)。2016YCGMNM:采44,残,疑似匣钵盖与青釉盘烧结在一起。匣钵黄褐色胎。内外底部较平,边缘有一定的弧度(图)。
匣钵(2016YCGMNM:采38)
匣钵(2016YCGMNM:采40)
匣钵(2016YCGMNM:采44)
匣钵(2016YCGMNM:采45)
3牛尾坑窑址
位于阳春市岗美镇河帮村委会大坡村牛尾坑,靠近漠阳江。是一处明代瓷窑遗址。窑址的位置及其概貌尚可辨认,原有龙窑多条,呈南北走向,现窑身早已崩塌,隐约可见有窑壁红砖。窑址尚存有大量明代瓷器残片和烧制器物的工具。器形多为碗、碟,内外施青白釉,釉色晶莹透亮,开冰裂纹,底、足露胎无釉,釉色及工艺具明代特色。该窑址出产的器物胎质坚硬、火候高,表明当时制瓷工艺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是研究阳春地区陶瓷发展史的重要实物资料。
遗址地面暴露的瓷片
青白瓷碗(残)
牛尾坑窑址采集标本如下
采集到4件,均残。标本2016YCGMNWK:采1,残。灰白胎,胎质较细腻。豆青釉,釉色莹润。器内外施釉不到底,内外底露胎不施釉。口沿外撇,弧腹,矮圈足。内底有叠烧痕。高4.8厘米(图)。
豆青釉碗(2016YCGMNWK:采1)
采集到5件,均残。标本2016YCGMNWK:采9,残存杯底。灰白胎,胎质较细腻。豆青釉,釉色莹润。杯内满施釉,外腹施釉不到底,外底露胎不施釉。矮圈足。内外底均微凸。足径4.5厘米(图)。
豆青釉杯(2016YCGMNWK:采9)
采集到6件。标本2016YCGMNWK:采10,残。灰白胎,胎质较细腻。豆青釉,釉色莹润。外腹施釉不到底,内外底露胎不施釉。口沿外撇,浅腹,矮圈足。内外底均有刮削痕。足径7.4厘米(图)。标本2016YCGMNWK:采11,器形依稀可辨。灰白胎,胎质较细腻。豆青釉,釉色晶莹。外腹施釉不到底,内外底露胎不施釉。口沿外撇,浅腹,矮圈足。内底微凸(图)。标本2016YCGMNWK:采13,残,器形依稀可辨。灰白胎,胎质较细腻。豆青釉,釉层开冰裂纹。外腹施釉不到底,内外底露胎不施釉。敞口,浅腹,矮圈足(图)。
上:豆青釉盘(2016YCGMNWK:采10)
中:豆青釉盘(2016YCGMNWK:采11)
下:豆青釉盘(2016YCGMNWK:采13)
采集到2件,均残。标本2016YCGMNWK:采20,疑似豆灯圈足底座。胎质细密,豆青色釉。足径4.5厘米(图)。
豆青釉豆灯(2016YCGMNWK:采20)
4蛤山窑址
位于阳春市岗美镇岗南村委会留安村水库南边100米蛤山的山坡上。遗址现为一家养鸡场所在,是一处宋代烧制陶器的窑址。窑址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概貌尚可辨认,皆为龙窑,用红砖砌壁,窑身均已崩塌。地表存有大量的陶器残片,堆积层中,有当时烧制的器物残片依次相叠,厚达3米。该窑烧制的全是陶器,器形有盘、壶、罐、盅等,胎质坚硬,多数素面无釉,工艺为慢轮制作,比较粗糙。该窑址为研究阳春地区的陶瓷发展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现代房基下散落的陶片
崩塌的窑身
蛤山窑址采集标本如下
采集到1件,仅存盆口沿。标本2016YCGMHS:采1,器形较大。夹砂红陶。平折沿,方圆唇,口沿下口腹之间有一圈折棱,直腹壁(图)。
采集到8件,均残缺不全。标本2016YCGMHS:采6,残。器形较大,器壁较厚,整器厚重。深灰色陶。宽折沿较平,方唇,斜弧腹,平底,呈底盘状。外腹有轮制折棱迹象。高11厘米(图)。标本2016YCGMHS:采7,残。器形较小,但形制依然可见,器壁较薄。灰褐色陶。平折沿,尖圆唇,斜弧腹,平底。口沿内壁有四圈弦纹。外腹有轮制痕迹。高7厘米(图)。
灰陶盆(2016YCGMHS:采6)
灰陶盆(2016YCGMHS:采7)
采集到2件,均残。标本2016YCGMHS:采10,仅存罐口沿。器型厚重。肩部原应均匀分布四个横置桥形系钮,但残缺一个。浅灰色胎,酱黑色釉。敞口,平沿,尖圆唇。口径11.5厘米(图)。
酱釉四系罐(2016YCGMHS:采10)
采集到1件。标本2016YCGMHS:采12,仅存罐口沿。器型厚重。肩部均匀分布四个横置桥形系钮。口径10.5厘米(图)。
灰陶四系罐(2016YCGMHS:采12)
红陶罐
采集到1件。标本2016YCGMHS:采13,仅存罐口沿,且残存有一横置的桥形系钮。红胎,素面。侈口,矮唇(图)。
采集到8件。标本2016YCGMHS:采16,仅存罐口沿。浅灰色胎。小口,矮唇无颈,圆肩(图)。
采集到2件。2016YCGMHS:采22,残。疑似喇叭状急须握把,灰色胎,器表呈红褐色。外口径4.7、长3厘米(图)。标本2016YCGMHS:采23,残。疑似喇叭状急须握把,深灰色胎。外口径3、长2.4-3.1厘米(图31)。
握把(2016YCGMHS:采22)
握把(2016YCGMHS:采23)
采集到1件。2016YCGMHS:采24,仅存管状流口,黄褐色胎,素面。流口径2.2、长3厘米(图)。
采集到1件。2016YCGMHS:采25,完整。红褐色胎,一面素面,一面酱釉。器面微凸,内面微凹。直径11.4、厚1厘米(图33)。。
5大坑坳窑址
位于阳东县雅韶镇笏朝村委会上北村大坑坳狗山东北面山脚。为明代窑址,据《阳江县志》,这里有三座全是布纹瓦的瓦窑址,其中两处为居民垦荒而废,残存一座,残存的废窑身是拱顶弧形,窑壁是用黄粘土夯筑而成。现遗址长30米,宽20米,分布面积约600平方米,为梯级式旱地,向东倾斜,土质较实,土色灰褐,含砂粒。在周围散落大量瓦砾,并在竹林西面3米处的地梗上发现2堆瓦片,土层包含物丰富。采集的遗物中,有0.9-1.2厘米厚的青、红两色的布纹板瓦残片,有饰以花卉纹的瓦檐滴水瓦残片。该窑滴水瓦朔造纹饰线条细腻清晰,素面无釉,依此推断为明代窑址。是本地区仅存的三处较早窑址之一,对研究当地陶业发展提供较重要的实物资料。
阳江是古代海上丝路重要的中转港和补给站,处在古代沿南海北部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按航程计算,刚好处在自广州启航后的一个中途点上。故此,产生了阳江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充当“中运港和补给站”角色的定位,较为出名的停靠点有北津港、东平大澳等。在古代依靠地利阳江以石湾窑为代表进行瓷器外销,亦是对外贸易中重要物资的提供地。迄今为止,漠阳江流域发现了不少处窑址。这批窑址的内涵十分丰富,不过,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有些地方对文物保护工作跟不上,不少窑址毁坏严重,仅有部分窑址残存下来。对此进行调查考察,整理发现的窑址资料,有助于了解阳江地区古代的生产生活状况,尤其陶瓷业的发展情况,具体把握当时的经济生态,进一步丰富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助力海洋文化遗产的关注、发掘、保护、管理和利用。